古典微商的商业逻辑是:有流量就是有生意,没有流量就会被世界遗忘!曾经流量充沛的社交媒体,淘宝是微信的四流合一的超级闭环,在链接一切的口号下,催生了“传统微商”对流量的狂热追逐:朋友圈被野蛮的透支,“人人都能够创业卖货”演化成“人人都能去刷屏”的尴尬现实。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微商这几年迅速的发展,早将微信好友、微信朋友圈,刷干枯了。
就连微信自身都感受到了严重的“危机感”:大量的微友不断地“封闭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的社交平台老大地位严重受到新平台冲击。
站在2018新春之际,微商下滑?微商复苏?微商兴起?微商点燃起的大众创业的浪潮,与新商业社交化趋势,消费者粉丝群的形成,已经变成一种牢固的社会意识形态。
1、链接的价值取决于内容,不再是方式
流量红利消失,链接一切成为过去式,在社交平台的赋能之下,每个个体都具备了信息发布的能力,从大众传播到人际传播,几乎全部商业要素,都衍生变成社交化传播。
链接的有效性靠的是内容,而不再是传统微商曾经迷恋追逐的各种引流手法:从加粉软件到精心设计的网络活动,从标题党到刷屏机器人…不一而足。
笔者一直强调的“情趣用品式”的网络内容将成为微商运营的必修课(有情、有趣、有用、用品),我们能够预见,随着更多的商业文化精英进入社交微商领域,内容空洞生硬、忽悠粗暴,靠单纯刷屏、玩弄技术的草莽微商被日渐淘汰已经变成大势所趋。
2、内容的价值在于构建消费场景,而非推销
传统微商常被网民们病诟拉黑的原因之一是:输出内容几乎都是围绕着推销和招商。
在现在中国商业消费模式业已从“需求型购买”跃迁到“喜好型购买”,这样广告型内容已经被视为朋友圈信息垃圾。即便掺入了“互联网成功学”的鸡汤,明智的网民只会对这样“弱智化的创业”用脚投票。
未来内容的核心是描绘品牌提倡的一种新消费场景,消费偏好和价值观主张。针对性的场景设计,别开生面的内容,个性化个人化的IP,才能在人际传播中流动,不戴面具的销售才是今后的销售王道(先社交再成交):从产品找人,变成人找人,同类项合并。
3、场景的目的是唤醒受众心理下隐藏的意识,形成独特的产品竞争策略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中国消费者几乎所有显性刚需消费,业已被主流平台、渠道、品牌所瓜分、垄断、掌控。社交微商的产品策略,绝对不是跟这些势力正面对抗,而是发掘、洞察、迎合快时代下,不断嬗变的亚文化人群崛起,通过场景设计去唤醒他们内心被隐藏的意识,提炼形成自己的产品逻辑,越小众越具备传播势能,场景越具备独特魅力。
快速流动的社会,多元意识形态,主流与非主流,个性化的追逐,自我意识觉悟,这一切都将为社交电商的未来提供丰富的生长土壤。互联网解放人类意识形态的大潮中,未来大流通类的品牌都将式微,小而美的社交化商业必将兴旺(泛微商时代):专家型品牌、服务型品牌、亚文化类品牌、小众化品牌、个性化品牌等。
4、产品的背后不是品牌,是粉丝重新搭建共生的商业关系
传统微商是用产品转换用户成代理,为了不断扩张代理规模,刺激代理升级,主要靠多级分销利润模式推动,以培训教育为辅助,但是运营核心思想是“管理代理”,不少微商甚至对代理群体实行“封闭式管理”。从产品研发方向、到内容生成、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基本采用品牌方集权式领导,背离了“粉丝经济”的初衷。
现在微商的客群关系,依旧没有摆脱传统企业和代理客户之间的管理俗套,沦为彼此之间的买卖关系,缺乏现代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的共生模式:当微商品牌起势时,往往能收编一大批因利而聚的代理,而一旦有风吹草动,代理又因利而散,品牌寿命短暂。如何搭建粉丝与品牌新型共生关系,是2018微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5、粉丝的背后是社群产品型粉丝社群
在传统微商“人,货,场”中,产品型社群,是“场”的具体呈现,是用户教育代理培训课堂,也是渠道销售和招商通路。客观地说,微商历经多年的发展,积累起了丰富而有效的社群运营的方法和经验,不乏各种流派高手,技术派,造势派,网红派,自媒体派,品牌派,草根创业派。随之而来的各种群管理软件工具,也为社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支持。
社群组织运营,在2017社交电商实践中,普遍受到重视得到了强化,线上互动和线下参与日益密切,曾经社群运营中薄弱环节“自组织化”开始展现,单纯的群主垂直式管理,逐渐向群成员机构化管理过度,从单项输出进入成员互动模式。
社群组织变成社交微商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