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刚希望能够将医生、患者和医院之间打通,提高服务针对性。
张黎刚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或者说,他有着一套自己判断的原则。
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等不起“大学生毕业工作满5年才能出国留学”的政策,大三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从令人艳羡的复旦生物系退学远赴美国留学;一心想读美国最好大学的他为了哈佛医学院的一纸录取通知书足足等了3年;在终于实现梦想进入哈佛攻读生物医学之后的第四年,他遇到了向他发出工作邀约的张朝阳,之后果断放弃了博士学位的攻读选择回国与张一起在搜狐打拼;仅仅在一年之后,他放弃了张将他提升为搜狐副总裁的提议,转身离开与另外3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艺龙网;在艺龙赴纳斯达克上市的前一年,他辞去CEO的职位,再一次选择离开;离开的第二年,他正式创立了爱康网——爱康国宾的前身,10年之后,爱康国宾成功登录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钟声。
他的性格之潇洒之鲜明,或从他所做出的这些选择中可窥出一二。只要是自己认定了的路,他就会不顾旁人的眼光,放手去做,不会有丝毫犹豫。
现在,他在移动医疗领域有一个梦想。
2015年4月22日这一天,张黎刚以一种意气风发的姿态登上了上海设计中心的舞台,发布了一款名叫“导医通”的APP,正式宣布进军移动医疗领域。在这场发布会上,张黎刚身穿一件纯黑T恤,一条米色休闲裤,搭一双卡其色休闲鞋,他似乎想以这样的装束表明,自己正在与互联网产生某种联系,至少正在靠近。当天,他在台上做了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演讲。
他将“导医通”的发布称为自己的第三次创业。此时,距离他的爱康赴美上市不过一年时间。
这并非他心中刚刚冒出的念头。
多年以前,他就曾试图进入挂号这个领域,做起了最早的探路者,但由于生存的压力和收费模式的限制,并没能坚持下去。再聊起那段经历,他笑道:“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再次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张黎刚已经没有了资金方面的担忧。“我们去年融资的时候,融到的1.5亿美元,还在银行里面,没怎么花。”
目前在中国,医疗资源仍然属于稀缺资源。2014年度,中国一共产生了78亿次门诊,超过2亿人住院,每个中国人平均一年要看5次病,医生数量的短缺造成了严重的供需矛盾。在欧洲,1000个人中有3.3名医生,在美国,1000个人中有2.45名医生,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46,医患比例的严重不平衡对中国医疗行业的发展造成了挑战。
如今,通过这款APP,张黎刚希望能够将医生、患者和医院之间打通。张黎刚在这方面的努力可以通过一些细节体现出来,例如导医通的一个特色功能:患者的就诊档案管理。张黎刚介绍道,患者可以将个人以前的病史上传至客户端APP,建立起个人档案,在挂号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同意将个人信息授权给第二天看病的医生阅读。“我们会鼓励医生提前利用他的碎片时间通过医生端了解第二天来看病的病人情况。并不是每位医生都能做到,但我相信一定要开始。”张黎刚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长整个服务链条并提高服务针对性,让医患之间满意度有所上升。
2014年,中国卫生部曾提出要求,要求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窗口的等候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但在这样的场景实现之前,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移动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的命,并没有那么容易革。中国自由执业医生第一人、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如此评价目前的移动医疗业态:“现在的移动医疗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大家都还在摸索,但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一两年之后,更多医生参与到移动医疗的创业热潮中来,会让移动医疗的产品更加接地气。”
如果对医疗行业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则很容易掉入移动医疗领域的陷阱之中。张黎刚也曾动过找一个互联网领军人物来带领这个新团队的念头,但最终,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团队由他自己亲自带领,进行再一次创业。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导医通是张黎刚个人和爱康共同投资的公司,张黎刚本人担任“导医通”的首席框架师,同时将继续担任爱康集团的董事长兼CEO。
其实,做移动医疗张黎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感到了不平衡。过去几年间,医疗行业被认为是最不具备创新精神的行业,不少业内人士一边抱怨现有体制的弊端,一边又不愿意放弃体制内的科研机会和地位。
但当很多医生看到,一些很小的挂号公司做出一款APP都能吸引来十几万美元的资本之后,他们开始感到了不平衡,张黎刚也觉得不平衡,于是他付诸了行动,“我们的导医通推出之后,免费的模式一定可以开出不同的医患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张黎刚也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他认为这个行业需要互补型的公司之间进行相应的联合。“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只有一家公司,当一个行业里面有几家公司共同推动的时候,行业才有希望发展下去。”
在他的想象中,10年之后的导医通,将会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陪伴他一辈子,在每个成长阶段、从各个方面管理好个人健康。他觉得导医通有机会成为中国医疗服务领域最大的O2O平台,从患者、医院和医生三个角度分别出发,打通中间环节,从而使得各方均可受益,最终创造价值。
张黎刚选择从上海开始,向全国铺进,目前已经与上海72%的三甲医院进行了合作。但对于何时能够铺展到全国范围,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而是表示:不那么着急地推向全国,先在上海做好。他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未来的雄心也是依然清晰可见:“做不到第一,就一定不会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