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经常使用打车出行的朋友,最近会发现在滴滴、嘀嗒、顺风车、专车等打车软件,在提供打车、代驾等功能后又新推了一个业务——上门试驾。与此同时,目前市面类似的上门试驾APP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如好车驾到、我试试等,一款名为“踢轮胎”的试车APP,为抢占资源,甚至提供了全程免费的试车服务。
记者用自己的手机端上模拟体验了一番。在滴滴出行APP上,选择“试驾”来到选择车型的页面,12个汽车品牌,分别是奥迪、宝马、奔驰、本田、别克、大众、丰田、福特、马自达、日产、现代、雪佛兰,共计46种车型,价位从10多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只要点击品牌或直接搜索就能找到相应的车辆预约页面。
以宝马5系为例,页面上显示,这辆车型有多少人体验过,还能够看到车辆基本情况,如有指导价、油耗、级别,甚体验评价等信息。有些车型还会显示附近有多少辆车。
不过,在选择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局限性,因为有不少品牌或车型暂时并不在试驾范围内。另外,在这些车型中,用户并不能直接选择车辆排量和配置,只有部分车型提供了手动或者自动挡的选项。另外,大家最为关心的价格问题,不同的APP价格上也有差异,以滴滴出行为例,当试驾超出30分钟或者10公里,套餐即结束,超出部分也将开始另外收费。
是否消费者的“刚需”?
与传统的去4S店试驾相比,通过上门试驾APP预约的试乘车辆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用户可自行选择试乘路线,和车主交流了解车辆信息。从整个预约流程来看,算得上便捷,戳中了4S店试驾的痛点,比如时间短、车型少、场景单一、需要到店等。然而,是消费者的“刚需”吗?
对与时下流行的上门试驾APP,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试驾并不是消费者购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汽车消费者往往先根据朋友的推荐或者网上查到的配置、价格选几款车,到店看车之后顺带试驾一下有个直观的体验,这是一种消费习惯。
此外,同一款车型不管是顶配,还是中低配,其基本性能并无太大区别,驾乘体验差异不明显,4S店的试驾服务可以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而且,如果让消费者选择的话,对于免费和收费试驾服务,大部分人可能还是倾向于前者。
补贴取消后咋办?
为了吸引用户,现在几乎所有上门试驾APP都提供优惠,其服务价格比较诱人,一般20块钱即可试驾一个小时。如果用户顺路上班,可比打车要实惠得多。
据了解,上门试驾APP为车辆提供者和陪驾人员提供薪酬,同时会收取用户一部分费用,在推广期间平台对双方进行补贴,基本运营模式趋同。对于试驾业务本身的赢利点,滴滴试驾目前的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用户支付的试驾费,二是汽车厂家支付的营销服务费和销售线索收入。而我试试的补贴资金主要来自新浪内部投资。新浪官方透露的数据显示,经过两个月的运营,“我试试”的日单量已经到了400~500个,车辆超过300辆,车型达到70余款,司机数量为300余人。
正因为有补贴,上门试驾APP 还是吸引到不少用户。不过,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补贴所需的资金规模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钱够“烧”吗?一旦不“烧”钱了,上门试驾费用必然提高,用户还会选择吗?这又需要打一个问号。
销售转化率有多少?
通过收费设置门槛筛选出真正有购车动机的用户,这是上门试驾APP建立商业模式时的一个出发点。然而,这些用户中转化为销售结果有多少人?恐怕目前还没有谁能说出比较准确的比例。
“尽管上门试驾仍在摸索阶段,但与传统4S店提供的免费试驾相比,尤其在车市相对困难的情况下,这些有偿上门试驾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愿意付费试驾用户是否就是有购车意向的用户,这个很难说。”杭州某豪华品牌的总经理张先生说,“上门试驾,超出免费部分,一个小时二三十元的收费,完全相当于用便宜的价格打车去上下班,可能不少人都是借着上门试驾满足出行需求。”
上门试驾APP横空出世,似乎是互联网公司挖掘的一个新入口。由于用户刚需、高频次,这项服务所隐藏的用户大数据及潜在销售线索吸引众多平台一试身手。不过,互联网企业盯上试驾,内行人都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带动汽车终端的销售。那么这些“上门试驾”APP,是消费者的“刚需”,补贴结束后如何赢得消费者的芳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终端销售呢?一切都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