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的概念刚刚提出的时候,很多人看好这个市场,夸夸其词地仿佛腾讯几年之内便能能取代阿里成为电商的龙头老大,可如今运营了这么多年,也未见掀起多大的水花。
很多人不解,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明明加速了社交网络的传播力量。中国前三大手机APP是什么?微信、QQ、搜狗输入法,腾讯占了俩,2013年腾讯内部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3年11月21日,QQ累计注册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0亿。而微信,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是6.5亿。如此庞大的社交用户基数,却始终未能达到与之相匹配的电商高峰值预期,这究竟是为何?
2013年阿里入股新浪微博,今年双十一前后更是在微博上发力投入了大量的天猫广告,同时淘宝开通手机淘宝社区,支付宝紧随其后推出生活圈,双十一晚会更是在生活圈同步刷屏发红宝。
腾讯要将社交的大基数转化成电商的固定用户,而阿里要在电商的优势上打通用户社交渠道,两大巨头狭路相逢,但无一例外都无比重视移动+社交的电商模式。
这说明,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交确实是推动电商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是是否现有的社交渠道能如想象的一样实现电商的大飞跃?
曾经有一段时间,微商在朋友圈的发展队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扩大,我相信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打开朋友圈全是各式各样的微商营销广告,配上鞭笞激进的文字和资金往来的截图,极其煽动人心。不少人看着看着也跟着加入了微商团体。
当时,坊间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微博广告坑大众,微信广告坑亲友。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微商被腾讯过滤掉很大一批的原因。
微商是熟人经济,不是社交经济。
微信的朋友圈是熟人的封闭圈子,包括QQ也是,在这样的关系中,很难建立一个稳定持久的传播关系。每个人的偏好、兴趣不一样,你今天可能觉得她推荐的一条裙子好看而跟着去买,可明天未必会觉得她推荐的鞋、包包好看。而一旦长久地忍受一个人发广告,即便是朋友也会采取屏蔽模式来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反正对方又不知道。这就是网络社交,在便利沟通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更自主的用户体验。因此,熟人关系的传播为品牌带来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
笔者认为,社交经济不应该基于熟人关系,而是应该以社区与社群为突破口。
互联网刚刚兴盛起来的时候,网络上涌现了一大片的BBS网络论坛和社区。它的游戏规则是一帮拥有共同特点的人们通过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社区规范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和交流。社区的最高领袖是管理员,他挖掘社区里的优质用户群将他们提拔为各个版块的版主,而版主也通过不断将版块里活跃用户的发帖置顶来提升其成功欲和满足感,显而易见的,这些小红人便会不停地发布更优秀的帖子来吸引大众,而其他用户也在这样的社区交流中认识了这一批活跃用户,他们的帖子会得到很多的回复和积分奖励。
这一整个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员、版主,还是版块小红人和普通用户,每个人都在享受这个社区氛围。
这一模式是可以被借鉴和嫁接的,更有成功的案例。
来看一组今年双十一前后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热门电商APP每日打开购物车人数:京东在60万到100万之间,唯品会在60万到80万之间,蘑菇街在70万到80万,天猫维持在30万左右。
在今年双十一大战中异军突起的蘑菇街就是成功的社交电商经营模式。
然而笔者更喜欢将它细分为社区电商。
蘑菇街从消费社区起家,抓住女人在购物时爱血拼、爱逛街,同时又具有选择恐惧症和搭配综合症的特点,通过红人馆、人气搭配等版块培养一级活跃商户,这就相当于社区版主,同时人气搭配师和热门频道时时推上首页,这就相当于社区“小红人用户”,大家各取所需。成就了蘑菇街社区电商的传奇。
这是在C2C框架下,蘑菇街取得的社区电商的成果。将其嫁接到我们酒类电商的话——
终端酒水零售商在整个酒水行业的流通渠道中占据了最末的一环,因而一直以来被整个行业所忽视,但其实以现今移动社交的电商模式来说,终端商铺掌握了社交电商的核心:消费者。在当今消费者为尊的年代,谁掌握了消费人群,就相当于掌握了“铁饭碗”。
因此,终端酒水商铺的移动互联模式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将社交变社区,通过建立社群,组建层层递进的 “用户”:日常酒水的消费者;“小红人”,对酒水有深刻见解的领头者;“管理者”:商铺店家自身,以此来稳固自家的消费社区。即便不买,也养成用户即时沟通的体验黏度。
社交电商既是大势所向,不知有谁能成为我们酒水电商市场消费社区的领头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