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以下简称《指南》)公布后,多方资本开始涌入充电桩市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充电桩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充电桩成为与人和移动终端互动的智能硬件,打通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公里。
“风口来的时候,猪也能飞起来。现在,汽车领域有两头‘猪’,一个是车联网,一个是桩联网。两个领域都与新能源汽车有关,也让互联网公司看到了商机。”12月11日,高德汽车副总裁周频在“互联网+汽车创新工场”沙龙上如是说。
根据《指南》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要完成上述目标,单靠车企和政府之力显然不够,而最具活力的互联网模式能否让充电桩遍地开花,不少充电桩公司正在试水。
充电桩开打生态牌
随着12月4日成都站推广活动的落幕,9月初获得乐视数千万A轮融资的电桩科技结束了其一个半月紧锣密鼓的生态季推广活动。截至目前,电桩科技在全国成立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5个运营中心,25个城市,落地充电目的地700个。
电桩科技运营负责人介绍,他们和行业内其他合作伙伴主要负责后端基础工作,比如帮助设备厂家和主机厂家做充电桩和车型的适配,帮助充电设备运营商找到用户,帮助分时租赁的合作伙伴建设并丰富他们的网点,从而打造“车、桩、位”一体化的生态模式。
同期进行类似推广活动的还有万帮新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万帮新能源是华东地区最大汽车经销商万帮金之星车业的全资公司,其众筹模式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在今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调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时获得肯定。10月下旬其启动了名为“桩”点中国的系列活动推广旗下星星充电以及众筹建桩模式。
根据万邦新能源数据,截至今年9月,星星充电在全国建设了5000多个充电桩。未来三年将投资45亿元,到2020年在全国建设和运营不少于100万个充电桩。
此外,特锐德、众业达、科陆电子等多家传统充电桩企业均在“互联网+充电设施”领域进行了广泛布局。密集的推广活动也是近期频繁的行业利好政策催生下的圈地运动。通过推广,充电桩企业在所在城市与物业、车企进行合作落地充电桩,培养用户。
电桩科技CEO先越认为,充电问题的解决需要打通产业链上各个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利益环,使其聚合起来形成一个为用户服务的生态体系。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只能依靠互联网思维和整个行业的协同开放。
电桩科技和星星充电在推广活动中都打出了生态牌。所谓“充电桩生态”,即配合当前呼吁的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通过“线上APP+充电网络+线下充电设备” 的O2O闭环将人、车、桩串联起来,把新能源汽车车主聚拢到自己的平台上。不过,一位充电桩运营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些企业在各个地方 拉合作伙伴站台,办发布会,实际在做什么并没看到。
“馅饼”还是“陷阱”
作为一项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桩此前的建设主力是国家电网公司。2014年5月,国家电网宣布向社会资本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两个市场领域。民营资本以此为契机大量涌入。
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而从充电环节切入相对门槛不高。聚电科技、电桩科技、万邦新能源等企业均在这一时段进入充电桩市场。
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已经建成723座充电站,充电桩配备量为2.8万个,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比例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与1∶1的标配还有差距。观察人士预估,2020年充电桩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近一年里,充电桩概念不断被热炒,与互联网结合成为充电桩企业普遍选择。企业纷纷跳出建桩、收费、收集数据的简单模式,试图进行充电桩运营,提供快捷搜索、线上查询、车联网等服务,充电桩APP遍地开花。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聚电科技,一开始认为轻资产是一大竞争优势,并不从事充电桩生产,“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方向和趋势,希望参与进去。最开始是找 合作伙伴提供充电桩,我们提供系统。”聚电网络科技总经理卢晓晨介绍,但是这个过程中发现与不同的厂商进行协调成本很高,充电桩采购成本也难以控制,“我 们就决定打通这个链条,想去做一个硬件爆款,自己生产以最低的价格去出售。”
然而,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后,电桩落地过程中的盈利模式问题仍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多家企业负责人均表示现在还不是谈论盈利的时候。
电动车在充电过程中,需要与充电后台进行数据交换以控制电流,电动车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充电获取。卢晓晨认为,电动汽车属于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车主使用充电服务,会对平台产生信任。成为数据导入的端口后,未来可以提供保险、维修、保养等汽车后市场服务。
卢晓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聚电科技已经在进行汽车销售,即将开业的聚电车间将成为一个电动车文化的推广空间,“可能是沙龙的形式,车和充电桩在外面放着,大家进去聊聊天,觉得不错买个车,下次过来充电喝个咖啡。”
充电APP暂难打通
“充电桩行业一出现就成为了红海,现在大家都抢着去做充电桩运营。”卢晓晨称,事实上当前充电桩行业还处于一个提升软硬件的初级阶段。
虽然政策利好不断,但长期存在的物业阻碍、车位稀缺、标准细则等难题,仍然待解。关于企业的发展,卢晓晨显得很乐观,“中国的充电市场不可以只剩下一两家 企业,有区域优势的企业在当地肯定是可以存活的”。因此,很多充电桩企业选择和当地企业合作,以获取当地政府补贴。
卢晓晨告诉记者,聚电科技已与合作伙伴成立近十家合资公司,“我们的思路是开放,自己想做的区域自己做,其他区域可以授权给合作伙伴,然后进行分成。”
目前,多家充电桩企业都表示愿意把服务接口贡献给各个客户终端,使得车主打开任何一款APP,都可以从各个平台找到为其服务的充电点。然而,当前在同一地 点打开不同的APP,所看到的充电桩在数量和分布上都存在较大差异,app使用体验不佳。对此,卢晓晨称,这只是暂时的,各家系统都在净化,现在就打通还 不现实。
“开发APP不难,但开发一套系统平台那就非常难。”聚电科技CEO贾雪峰认为,汽车充电网络需要的不仅是概念,互联网+这个加号后面必须有真材实料。 “要解决充电问题,做互联网应用层面的工程师必须和懂电力自动化、嵌入式软件的工程师坐在一起碰撞,运营的团队实时反馈前方遇到的问题,这样在一起可能要 几年时间才能打磨出一套好用的‘互联网+新能源智能硬件’的系统出来”。
贾雪峰认为,随着政策补贴的变化,电动汽车市场可能会降温,有很多被特斯拉概念吸引过来的热钱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逐渐淡去。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行业会趋于平稳。新能源汽车最后一公里能否打通也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