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遭受癌症的病痛时,作为家属的沈扬困惑于一个问题:怎样找到最新、真实、有效的信息去帮助家人?
这位澳大利亚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澳大利亚皇家海军以及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军医萌生了一个想法:打造一个平台,让患者和医生的关系更紧密。
绕开“轻问诊”
沈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做过海军军医,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服务过,那时候就通过一个电报写一句话,对话一来一去要花半个小时,而往往最终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需要去港口的医院解决。因此远程医疗还是更适合资深医生和初级医生之间,帮助判断病情、提出建议、监控执行。
也许是由于这样的经历,沈扬从创业之初就绕开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轻问诊等模式,直接帮助医生管理患者和职业社区,做他们的业务伙伴。
“中国有260万医生,大部分移动医疗项目都是服务患者,在抢金字塔尖的那5000个好大夫。但我们觉得每个医生都有价值,要帮患者解决问题,医生才是切入点。”沈扬说。
回国后,沈扬创立了杏仁医生APP,相当于医生个人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个医患沟通管理工具。
杏仁医生通过和微信合作,患者只要用微信扫描医生的杏仁二维码,就可以成为医生在杏仁APP上的随诊、跟踪、交流和检索对象。
目前,杏仁医生实名认证医生总量超过33万名。
这些医生的积极性从何而来?
沈扬看到的第一个价值点就是医者的良心和职业道德。
“我不相信医生不在乎这些。”沈扬说,杏仁设置的医生个人主页有患者点赞功能,目前医生个人主页点赞超过270万次,这对医生来说是最大的褒奖。
同时,医生也为了研究和学习而来到杏仁。医生们可以通过杏仁向全球第一临床顾问智库UpToDate购买的资料,免费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
“很多医生可能没有看到它的用途,也没有循证医学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市场,用它来改善医生治疗的效果,让医生更有价值。”沈扬告诉记者。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杏仁找到目标患者进行科研。目前,医生们贡献的患教总量达24260篇,杏仁患教大全相当于撰写了400本医学科普书籍。
这同时也是一个医生职业社交的平台。医生们在杏仁上找到了同事、校友,认识全国的同行。医生建立的专业群总量8987个,与全球同行在线讨论病例,发起多学科会诊。
沈扬还提到,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些间接和直接的收入,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把医院的墙脚挖掉”
在创业之前,沈扬还曾是西门子医疗信息服务业务发展总经理、iSoft集团CSC医疗系统亚太区解决方案和临床总监、和睦家医院副总经理。这些经历让他体会到,医生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关键角色,而且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政府政策一直在逐步往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的大方向走,医院之间的合作也已经展开,民间已经默认多点执业。
“一个行业的知识积累决定了它被颠覆的难易程度。医疗是一个高知识积累的领域,每进一小步,别的行业可能迈了一大步。”杏仁医疗公关总监姚金秀告诉记者,移动医疗处在萌芽的状态,貌似还没有一个特别大的颠覆,但其实进步已经很深,已经在“把医院的墙脚挖掉”,杏仁医生也已经切入了分级诊疗和多点执业。“这一定会执行,只是时间问题,需要所有人去推进和倒逼。”
目前,杏仁医生认证医生用户90%已经开启自我品牌建设,迎接多点执业全面放开。尤其是北上广的医生领先移动医疗,正在开启多点执业新时代。
“中国医生一年的收入是美国医生12天的收入。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发生改变,医生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但如果你希望去享受这个改变,你就要付出。”沈扬说,杏仁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医生,帮助医生共同成长,但不是通过补贴的方式。
沈扬对记者强调,和其他移动医疗项目不同,杏仁医生从来就没有补贴一分钱给过医生,但这恰恰也许是最大的困难。
他认为,医疗行业不像打车、团购,每个医生不一样,每个科室也不一样,要了解他们,真正成为他们的业务伙伴。因此,补贴的打法不仅“没希望”,还只会把市场打乱。
杏仁医生的联合创始人、曾是腾讯数个明星产品老兵的徐琳认为,很多移动医疗还是在考虑商业模式,从生产、销售方面去考虑改造环节、通路。“但医疗不一样的是,它不单是商业,还是一门科学,这是不能迈过去的坎,不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改造绕过去。”
作为杏仁医生天使阶段的投资人,光速安振合伙人韩彦对记者坦言,医疗行业的变革是个系统性工程,难度、潜力和空间都很大。而有一点很确定的是,中国医疗去“药”化,向预防、慢病治疗的转变,以及医疗服务化、金融化的趋势,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平台,不能一上来就直指商业模式、直指问答收费,首要的是理解中国的医生群体,服务好他们。然后帮助他们成长,才能最终通过这些医生群体成就更合理、更好的医疗体系和服务。”韩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