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知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欢迎您!

微信朋友圈传谣易、辟谣难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

作者:创始人 日期:2020-06-12 人气:4491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微信朋友圈被监考老师猝死事件刷屏,孩子们被贴上冷漠标签

  1月16日上午11点20分,江苏泰兴济川中学的考试结束了,初二某班的监考老师吴老师却再也没能站起来。

  “吴老师斜躺在教室最后面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没有收试卷,我们也不敢乱动。”一名学生说,几个男生喊了几声老师没反应。随即,学生去外班求助其他老师。

  济川中学校长杨军当时离事发教室较近,事发不到1分钟就赶到现场。“我到时,看到吴老师坐在椅子上,往后仰一点,并没有口吐白沫,眼睛半睁着,脸色不好。我们用车把她送到医院,医院的诊断是心脏骤停,12点45分左右,经抢救无效死亡,疑似突发心肌梗死。”杨军说。

  一位老师回忆说,几天前体检,吴老师被检查出心律不齐。考试当天10点多钟,吴老师说“不舒服,特别饿”,吃完同事给的包子后,她又回到教室,安静地靠在最后面的椅子上继续监考。

  杨军说,监考老师一般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背对着老师,最近的学生离她也有两米左右,正专心考试的学生们确实很难发现有什么异常。事发后,学校找了坐在前中后三个位置的学生询问,只有坐在后面的学生表示疑似听到了声音,但没有想到是老师身体不舒服。

  泰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陈震说,吴老师到医院时已无心跳、呼吸,心电图已无法提供明确的证据,接诊医生认为病因为心肌梗死,但也不能排除其它原因。陈震认为,院外猝死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突发疾病,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各种原因,即便是在医院抢救成功率也极低。

  然而,一篇微信文章却让事实偏离了它本来的面目。1月17日,一篇名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根据文章表述,孩子们目睹老师发病甚至死亡却无动于衷,作者直接为孩子们贴上了冷漠的标签,并抨击了当下的教育体制。文章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被曲解的事实迅速蔓延,“冷漠”“惋惜”“应试教育”成了关键词。

  相对封闭的平台属性,使微信朋友圈传谣易、辟谣难

  一篇与事实严重不符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缘何引发如此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同样被谣言所困的平台还有新浪微博。作为一个共享开放式的信息平台,不同的信息观点在这里对撞,海量的信息让用户难辨真假,但微博与微信的谣言传播机制却有很大不同。

  在微博,人们更多是通过业缘、趣缘等联系到一起的,关系较弱,在查看其它用户发布的内容时也会相对谨慎。

  平台的差异带来的不仅是用户群体的不同,更是辟谣难度的迥异。

  作为兴起较早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如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辟谣机制,遵循《微博社区公约》和《微博社区管理规定》等对谣言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每位用户也成了纠错者与辟谣的参与者,可以以转发或评论的形式对谣言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处理,并让更多的人看到。

  而微信在辟谣的具体操作上遭遇不少难题。因其私密性与封闭性,用户不能看到非好友的评论与转发,缺少观点的交锋,同时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微信官方不能进入用户朋友圈,进行点对点辟谣。

  不同平台间的信息错位,也给辟谣带来难度。1月6日,某公众号发布一条题为“东营某某商城一女子偷小孩被暴打!”的消息,在东营人的朋友圈中广泛流传,当天,“东营区共青团”官方微博账号发布辟谣微博,称经查证此为秦皇岛市某商场,女子在教育淘气孩子时与路人发生冲突事件的视频。谣言被攻破,然而辟谣却是在微博,而不是事发地微信朋友圈。目前,不少谣言的起源和传播都在微信,而辟谣却在微博,辟谣信息可能在无意间错过最需要抵达的那部分人。

  猎奇心理、固有偏见、趋利避害……是谣言传播的心理土壤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

  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快捷导航

郑州app开发网站 微信分销商城 it软件开发要学多久 怎么做推广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的方式有 网络精准营销 自己软件开发 网络营销方案的策划 什么是网络营销平台 app与软件开发 河南软件公司 企业建设网页 如何推广网络平台 郑州直销软件公司 郑州软件app开发 netapp公司 信息流推广优势 郑州制作手机app 抢单系统开发 网络营销的介绍 十大网络营销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软件 网站开发公司 网络营销范围 网络推广网上营销 商城系统开发教程 网络营销发展 经营农场游戏大全 分销小程序商城 江西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