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吃饭,用打车软件叫个车;到了餐厅,打开团购软件寻找优惠……如今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有这样的APP,滴滴、美团等互联网企业的名字也是家喻户晓。不过,这些企业还没有家喻户晓时。他们的第一批用户是如何获得的?
滴滴:一天工资400,雇人去打车
滴滴打车一开始只在北京一个城市,用最精锐的团队验证自己的模式,成功时再横向复制,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但开拓北京的市场,却不像滴滴创始人程维想象的那样简单。
推广初期,没有出租车公司愿意和滴滴合作,员工都很沮丧。程维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跑完全部189家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经过努力,滴滴终于谈下第一个出租车公司——只有200余辆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允许程维他们在司机例会上演讲15分钟介绍产品。
那场推广会有100个司机在场,但只有20位有智能手机。面对滴滴的讲解,司机们面面相觑,这又是新骗术吧?最后,有8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人家都做了,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啊!就是这样,滴滴敲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大门。
2012年9月,滴滴打车上线,有500位司机安装了客户端,但是上线的人数只有16个。于是程维招了一个人,每天给他400块钱,让他绕三环打车。当时程维还特意嘱咐:不要去昌平,资金有限,省着点花……
除了到各出租车公司推广,滴滴的推广团队还设立了线下服务点,分布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机场等司机聚集的地方。每有出租车慢慢驶过,推广人员就冲过去问:“师傅,你有智能手机吗?”
就这样,滴滴慢慢积累了第一批用户。
陌陌:搭讪附近护士,解决挂号难
推广初期的陌陌资金有限,所以只能在用户基数大、但花费比较少的社区进行推广。符合条件的有两样:QQ空间和新浪微博。由于QQ空间年龄偏小,所以陌陌将运营重心放在了新浪微博上。
一开始,陌陌只在微博发产品上线的信息,每小时下载量最高能到几百次。后来,他们开始在微博上“讲故事”。比如“一个小伙的母亲病了,挂不上号,他就在协和医院走廊里刷陌陌,刷出来一堆医生护士。挑了一个护士开始聊天,聊了半天挺高兴。于是他跟人家说我妈病了,挂不上号,小护士马上说,没问题,我给你挂一个……”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这样的故事多了,用户置身那个场景的时候,会想起来去下载使用。
同时为了不让用户简单地把陌陌理解为约炮软件,他们增加了群组功能,做基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沉淀。例如基于小区的业主群,利用它你可以找到自己的邻居,慢慢转化成熟人关系,构建城市的社区文化。
至此,陌陌完成了场景的转变,从一对一的网上社交场景,慢慢向社交、本地化方向转变,从线上走向了线下。
美团:从舞蹈班女老板开始
2010年,美团网上线。当时,团购网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概念,所以并不好谈。
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还记得,第一单生意是一个舞蹈塑形班,女老板是饭否(王兴的另一个创业项目)的用户,觉得王兴靠谱就答应了。
那一单卖出了79份,距离美团描述的“上千份”的蓝图有很大的距离,但也让商户们认识到了团购的价值。
那时的美团只有十几个人,团队扩张也比较慢,每天一单,一个月下来才三十单,由于筛选严格,谈三四个单子才会有一个上线。美团希望用这样严格的标准,来保证服务质量。
在扩张到其他城市时,美团在上海和天津选择了直营方式,其他多为代理或收购。像哈尔滨、太原、唐山、东莞都是收购本地团购网站转化成美团分站的。这奠定了美团的基础。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美团虽然没有投广告,但王兴有一个判断——用户在线下看到了广告,终究要来线上消费,所以他在百度购买了团购的关键词。用户搜索团购,出现的第一位就是美团。
点评:这些创新公司去拉第一批用户的方法,看上去也不怎么创新,但就是能打动第一批用户。形成了口碑,才有了日后数以千万计的用户,这也说明一个道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