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的网民总数达到了6.68亿人,并且网民数量还在持续增长中。而因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也逐渐加入“新网民”的行列中。
中小学生“新网民”跟成人“老网民”一样都使用着主流的社交软件,如QQ、微信和微博等等。因而,依靠这些社交媒体存在的“微商”和“网商”,同样也存在于学生们的“朋友圈”中,并且很多学生也加入到其中。同时,学生“微商”销售的产品花样繁多,从手机、平板电脑到零食、鞋子和衣服,再到游戏点卡、QQ会员等一应俱全。
A “微商”产品质量堪忧,常常会货不对版
“微商”的经营模式主要是将产品在自己的网络社交圈里推广出去,通过美观的图片和引导性的文字描述,促使朋友购买,赚取利润。“微商”大部分是个人到个人的传递,初始阶段可能是熟悉的朋友之间推荐,但做得好的都在进行陌生人销售,可是个体往往是不具备售后服务能力的。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小问题拖延解决,大问题不予解决都很正常,因为单笔交易金额也很少,最终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中学生小王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小王从微信上一个做“微商”的同学那里以每部2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两部手机,产品宣传上说明运行内存2G,而他拿到手机后发现实际内存只有300M,使用起来非常不流畅。小王找同学要求退货,却遭到同学拒绝。因为数额不大,投诉无门的小王只能自认吃亏了。
B 网络充值猫腻多,便宜背后需谨慎
小王其实也是“微商”的一份子,他是专门为别人提供网上充值服务的“微商”。小王依靠专门提供网络充值服务的平台,给他的客户提供游戏点卡、Q币和QQ钻石会员等充值服务,从而赚取差价,而这样的网络充值平台叫做“卡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卡盟”都是正规可靠的,“有些假‘卡盟’写着价值110元的年费会员只需20元就可以充到,而你充值后会发现,一个月就过期了。”小王说道。
C 学生应选择正规平台,购物不贪小便宜
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微商”不像大型电商平台那样,买卖双方都受第三方平台的制约和监管。“微商”存在于每个人的社交软件和交际圈中,自由度高、流动性大、虚拟性强,很难进行监管,并且现在利用“微商”进行诈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们在购物时,避免受骗和损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贪小便宜,选择正规的平台和商家购买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侯奇生 石崇)
相关评论
学生当“微商”须三思而后行
最近,海南一些高校学生比较迷恋在微信“朋友圈”卖东西,做“微商”。对此,有人点赞,有人烦;有人参与,有人拉黑。(《海南日报》)
在“朋友圈”做生意,其本质也并不新鲜,即把东西卖给朋友,主要做的是熟人生意,只不过披上了一件移动互联网的“外衣”而已。对在校学生来说,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创业方式或经济来源,还需要三思而后行。
不可否认,之所以会有人买熟人推荐的东西,主要还是出于对熟人的信任。通过关系获得信任,通过信任卖出商品是关键所在。这样一来,做“微商”者就将朋友的信任置于了危险境地。一旦发生任何不愉快,双方的关系将岌岌可危,更不要说有些生意就是专门“杀熟”的。
更常见的是,生意尚未成交,朋友已因为其频繁的“朋友圈”广告而将其屏蔽。学生的社交圈子本来就较小而且流动性较强,而做“微商”则无异于透支熟人的信任,容易损害自己的声誉和社交圈子。
再者,“微商”中不少经营的是三无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也有的沦为变相传销。若没有进行工商登记,这种“朋友圈”里的经营行为还有非法经营之嫌。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一旦被卷入各种诈骗活动或者传销等,容易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严重损失,耗费大量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至于非法经营,更是被法律和学生的行为规范所不容。此外,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而创业是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做了“微商”,必然花费大量心思进行经营,整日考虑生意的进销存退,广告的尽善尽美,用于学习的时间还能剩多少。在手机统治校园的时代,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就已经碎片化,分心的事已经够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微商”真的是可以留待拿到学位后再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