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微商“井喷”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也埋藏着不少隐患。据《半岛都市报》近日报道,在青岛读大学的小万,从网络“校花自拍”活动认识了一名“校花网红”。“校花网红”在她们这个圈子里小有名气,摇身变微商。今年2月份小万从该“网红”微信上看中了一款卡西欧手表,汇款600元之后竟被拉黑。现在微商的路已经走偏了,究其原因是经营人员重营销、轻产品、轻服务的结果。
微商乱象不止引发投诉量迅猛增长
微商自2014年起,在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市场规模和从业人数的增长几乎是呈井喷式的状态。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微商从业人数已经达到1007万人,市场规模达到960亿元。一夜之间,我国几乎开启了全民“微商营销”模式。
在微商蓬勃发展的同时,消费者对以微商商家为代表的网络商家的投诉也逐渐增多。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消协组织2015年受理远程购物的投诉有20083件,网络购物占比达95.41%,其中有关微商的投诉量同比增幅最大。另外,根据南昌市消保局12315投诉数据平台数据显示,其网页上显示与微信相关的信息共有242条,其中投诉的信息有64条,举报的信息有11条,咨询的信息有167条。
微商的经营主体鱼龙混杂,商品良莠不齐,不断刺痛消费者脆弱的神经。近期,克缇(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的员工利用朋友圈等公共媒体虚假宣传、编造谣言的事情为大众广泛知晓,其宣称多位媒体人已经“加入”该公司。知名主持人孟非近日通过微博发布声明称与该公司没有交集,名嘴杨澜随后也表示从未加入过。网友们纷纷评论:“微商太可怕了”、“又是借名人虚假宣传打广告,坚决抵制”等。
乱象缘于微商不断放大逐利效应
微商乱象频发是经营人员重营销、轻产品、轻服务的结果。
其一,产品质量不过关。微商商家大量存在着出售高仿商品的现象,所售产品大多鱼龙混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其二,不发货现象。微商行业还存在着不发货的问题,微商的销售模式是先付款,后发货,导致经常出现消费者付款后,商家却不发货的现象,消费者花钱却收不到货。
其三,出售三无产品。消费者往往会收到一些三无产品,即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日期以及无生产厂家的来历不明的产品,有些三无产品还可能存在极大的风险。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中还存在着销售各种假名牌商品的现象,导致消费者购买后存在鉴别麻烦,维权困难的问题。
其四,无节制发展代理。近期,行业内逐渐出现品牌商压款和代理商卷款跑路的现象。究其缘由是品牌商无节制的发展代理后,却不够负责任,对代理不管不顾。大量的代理纯粹抱着微商可以捞一把,可以暴富的目的进入行业,大多不具备零售能力。微商的上游品牌商又急功近利,采用短线做法,其下线代理几乎没有经过合理的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宣传引流、产品售后等方面的支持。品牌商只顾发货收钱,之后就任由代理自身自灭,导致代理没有归属感,信心崩盘,卷款跑路。
其五,售后服务不到位。品牌商收了代理的钱并发货后,就对代理不管不顾,任其自身自灭。代理销售商品给消费者后,就不再有后续服务了,导致消费者鉴别产品真假困难、退换货困难、维权困难。
微信购物出手需谨慎
微商,几乎都是熟人间的私下交易,所以,很难受到法律的监督与保护。而且,它还缺少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和制约。
意识到微商乱象的严重性,微信官方开始对朋友圈的刷屏行为进行严厉的整治,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毕竟微商还是得依靠微信平台来存活。
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认为,微商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唯有在法治化的健康引导下才可能良性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法律监管和治理。段祺华建议将征信机制引入到微商经营模式中,一旦微商平台接入征信系统,经营者只要销售过一次假货,系统会记录不诚信信息。
与此同时,微商要致力于打造专业社群。只有社群才能聚集人气,提高用户粘性,才能发动人力办大事。对于很多做微商的人来说,其并没有自己的粉丝,用户的购买都是通过碎片化的闲逛、搜索、好友推荐过来的,只有社群才能将用户凝聚在一起,创造口碑和拥护品牌忠诚度。如果将“逻辑思维”看作一个大的微商社群的话,它的社群商圈、线下活动、粉丝间的参与互动等就是一个强大的社群。虽然微商难以打造那么大的影响力,但社群是塑造产品人格化的最好方式。
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多些自我保护意识。微商本身存在着很多监管的盲区。如果消费者要在微信上购买商品,应先认清微信购物的种类,然后认准最权威的渠道进行购物。贵重物品尽量不要在微信上购买,应选择那些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站。